【經部】
【辭書名稱】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漢代以來,由於獨尊儒術的關係,一般都把經書視為儒家專屬的典籍。
事實上在先秦時代,各家的典籍都可稱之為經,例如墨子所著的書就叫〔墨經〕:〔國語.吳語〕中說:「挾經秉枹」,指的是兵書;
〔荀子.解蔽篇〕中亦有「故道經曰:人心之危,道心之微。」
之語。
所以儒家也可以把他們所修習的古籍稱為經,〔莊子.天運篇〕中就說:「孔子謂老聃曰:丘治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
西漢末年劉向、劉歆父子編纂〔別錄〕、〔七略〕時,由於承襲先秦時代的觀念,無法用經字來專指儒家修習的典籍,所以就稱為六藝略。
這個六藝略,除了儒家通稱為六藝的易類、詩類、書類、禮類、樂類、春秋類以外,又將記載孔子言論的論語類、「孔子為曾子陳孝道」的孝經類併入六藝略中;
此外,再把讀六藝諸籍以前需先備的小學類也列入,共為9類。
這9類,就是中國後代所有書目中,經部的基本類目。
六朝時期的書目均未傳世,我們只能從一些文獻上約略知道它們的分類情形。
就目前所知,六朝時期的目錄裡並沒有以經稱部的,例如晉代荀勗的〔中經新簿〕、李充的〔晉元帝四部書目〕,都將收六藝諸籍的部類稱作甲部。
劉宋時王儉編〔七志〕,內有經典志,這算是經字首先出現在部類名稱上;
不過王儉〔七志〕的經典志除六藝、小學外,兼收史記、雜傳諸書。
這是因為王儉墨守劉氏父子的成規,不肯將史書獨立所造成的,所以王儉〔七志〕中雖有經典志,但和後代經部的意義不同。
蕭梁時阮孝緒編〔七錄〕,內有經典錄,下分9類,和劉氏父子所列相同。
這部書目,已逐步確立了經部的概念。
〔隋書經籍志〕鞏固了四分法,可是這部書目的第一部,卻不叫經部,而叫六藝經緯,這個名稱把〔隋書經籍志〕收錄的情形實際反應了出來,因為它在前代書目的基礎上,再配合當時的學術大勢,增加一門讖緯類。
魏徵在該部總序中即說:「班固列六藝為九種,或以緯書解經,合為十種。」
真正把六藝類的書稱作經部的,始自唐代元行沖編〔群書四部錄〕,此後沿用至清末,皆未變異,而經部為部類之首的地位,也一直沿襲至今。
經部收錄的門類變化不大,大抵以〔七略〕為準,偶有增益。
例如前述〔隋書經籍志〕增讖緯類,〔舊唐書經籍志〕增詁訓類,〔遂初堂書目〕增經總類、〔直齋書錄解題〕增經解類,〔文獻通考經籍考〕增孟子類等。
或是改變部類名稱,例如經解或稱諸經、或稱五經總義;
論語或稱論孟、或稱四書。
總計在經部出現過的類別有:經總、易(或稱周易)、書(或稱尚書)、詩、禮、樂、春秋、經解(或稱諸經、五經總義)、論語(或稱論孟、四書)、孟子、孝經、詁訓、小學、讖緯(或稱圖緯),共14類。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