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三才 於 2013-7-21 20:33 編輯
【漢語大詞典●嬰】
①[yīnɡㄧㄥ]
[『廣韻』於盈切,平淸,影。]
亦作“孆”。
亦作“孾”。
“嬰”的繁體字。
1.頸飾。
『說文·女部』:“嬰,頸飾也。”
2.系;
穿戴。
『荀子·富國』:“辟之是猶使處女嬰寶珠,佩寶玉,負戴黃金而遇中山之盜也。”
楊倞注:“嬰,繫於頸也。”
『後漢書·虞延傳』:“王莽末,天下大亂,延常嬰甲胄,擁衛親族,扞禦鈔盜,賴其全者甚衆。”
晉干寶『搜神記』卷十一:“乃各作繡香囊一枚,盛以金珠環,預嬰二子。”
3.繞;
圍繞。
『文選·司馬遷〈報任少卿書〉』:“其次剔毛髮嬰金鐵受辱。”
呂延濟注:“嬰,繞也。”
『後漢書·卓茂傳論』:“建武之初,雄豪方擾,虓呼者連響,嬰城者相望。”
李賢注:“嬰城,言以城自嬰繞。”
宋蘇軾『厲法禁策』:“其罪至於除名,而其官不足以贖,則至於嬰木索受笞箠,此亦天下之至辱也。”
4.糾纏;
羈絆。
『韓非子·解老』:“禍害至而疾嬰內。”
晉陸機『赴洛道中作』詩之一:“借問子何之,世網嬰我身。”
唐杜甫『晩登瀼上堂』詩:“四序嬰我懷,群盜久相踵。”
『新唐書·王龜傳』:“侍父至河中,廬中條山,朔望一歸省,州人號郞君谷,未始以人事自嬰。”
5.遭受;
遇。
晉袁宏『後漢紀·質帝紀』:“今我元元,嬰此飢饉。”
唐王維『李陵詠』:“既失大軍援,遂嬰穹廬恥。”
明宋濂『懷遠大將軍於君墓志銘』:“君以一書生,嬰亂世,乃能倡義旅以捍鄕邦。”
淸周亮工『題蕉堂圖』:“公詩不宜作不吉祥語,予不能從,則予數嬰憂患自取哉。”
6.接觸;
觸犯。
『荀子·議兵』:“延則若莫邪之長刃,嬰之者斷;兌則若莫邪之利鋒,當之者潰。”
『韓非子·說難』:“夫龍之爲蟲也,柔可狎而騎也。
然其喉下有逆鱗徑尺,若人有嬰之者,則必殺人。”
王先愼集解:“嬰,觸。”
宋陸遊『送湯淇公鎮會稽』詩:“舊盟顧未解,誰敢嬰其鋒。”
明高啟『要離墓』詩:“弱夫殺壯士,誰敢嬰餘怒。”
7.施加。
『漢書·賈誼傳』:“遇之有禮,故群臣自憙;嬰以廉恥,故人矜節行。”
顏師古注:“嬰,加也。”
宋葉適『故知廣州敷文閣待制薛公墓志銘』:“宴安之從,士如束蒿,礪其頸吭,嬰以斧刀。”
8.初生的女孩。
『玉篇·女部』引『蒼頡篇』:“男曰兒,女曰嬰。”
9.泛指初生兒。
『釋各·釋長幼』:“人始生曰嬰。”
10.通“纓”。
套在馬頸上的革帶。
『釋名·釋車』:“鞅,嬰也。喉下稱嬰,言纓絡之也。”
『國語·晉語二』:“亡人之所懷挾嬰瓖,以望君之塵垢者。”
韋昭注:“嬰,馬纓。”
11.通“罌”。
『穆天子傳』卷二:“天子乃賜之黃金之嬰三六。”
洪頤煊校:“嬰,古罌字。”
12.通“鸚”。
參見“嬰母”。
13.姓。
『廣韻·平淸』引漢應劭『風俗通』:“嬰氏,晉大夫季嬰之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