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館溝通】 LibraryCommunication
【辭書名稱】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溝通(Communication)這個名詞起源於拉丁文Communi,意思是「共同」,它乃是指一個人的觀念(Idea)與態度(Attitude)能被他人所了解的活動。
希臘哲人亞里斯多德(Aristotle,B.C.384-322)曾說:「人是社會的動物」,芸芸眾生中無人可離群而索居,人類文明的發展幾乎是透過群體間的互動關係(Interaction)以編織貫串而成;
放眼人類社會中的各式各樣組織,不論是圖書館、學校、公司、教會、醫院或政府機關等,無一不重視溝通,難怪組織與管理學家衛克(K.E.Weick)要說:「構成組織的過程就是溝通過程」了。
人們在組織生活裡相互交換意見設法建立共同性(Commonness),謀群策群力、事竟其功。
眾所周知,圖書館組織是典型的服務性組織(ServiceOrganization),以滿足讀者資訊需求為經營重心。
因此,晚近圖書館學也將溝通行為視為研究的中心課題之一,就圖書館組織溝通的類型而言,主要含下行溝通、上行溝通、平行溝通及斜行溝通4種,其中上、下行溝通是組織設計時經由法令規章所強制賦與的,只要構定一個圖書館組織,即須適用這兩種溝通方法,圖書館管理學家稱之骨架原則(SkeletonPrinciple),然自費堯(HenriFayol,1841-1925)以後,管理學界尚指出平行部門或職位的意見溝通方式,此即跳板原則(Gang-PlankPrinciple),在這個原則下,只要先取得共同上級的許可,組織階層中屬於同一層級者,可逕行直接溝通,不必再經垂直骨架單位迂迴轉達、大兜圈子。
其後跳板原則之理論再由平行溝通彈性的利用至斜行溝通,承認組織資訊的斜角流向(DiagonalFlow),對圖書館內職能權威(FunctionalAuthority)的運作,助益甚大。
圖書館除正式溝通外,尚存在非正式溝通,組織成員可自由選擇自己的溝通對象,此溝通的途徑富有伸縮性,依社會心理學家戴維斯(KeithDavis)的研究發現,非正式溝通可分密集鏈(ClusterChain)、密語鏈(GossipChain)、機率鏈(ProbabilityChain)及單線鏈(SingleChain)等4種,圖書館非正式的溝通正負功能互見,但如圖書館主管善加調理、因勢利導,其正得以彌補正式溝通之不足。
圖書館組織溝通旨在共享訊息,期望兩人或兩人以上進行溝通時可凝成一個共享的有機體,準此而言,一個優良的圖書館活動,應該具備的條件有:溝通管道(CommunicationChannels)的健全、溝通分析法的善用、溝通地位的障礙之掃除及良好溝通指南的構建。
今日圖書館要作好與外在讀者群的良好公共關係必先以內部充分溝通為基礎。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