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三才 於 2013-7-27 21:01 編輯
【漢語大詞典●幾】
①[jīㄐㄧ]
[『廣韻』居依切,平微,見。]
[『廣韻』渠希切,平微,群。]
[『廣韻』其既切,去未,群。]
亦作“僟”。
“幾”的繁體字。
1.隱微。
多指事物的跡象、先兆。
『易·繫辭下』:“幾者,動之微,吉之先見者也。”
韓康伯注:“幾者,去無入有,理而無形,不可以名尋,不可以形靚者也。”
孔穎達疏:“幾,微也,是已動之微。動,謂心動、事動,初動之時,其理未著,唯纖微而已。”
漢袁康『越絕書·外傳計倪』:“由此而言,進有退之義,存有亡之幾,得有喪之理。”
淸王夫之『周易外傳·屯』:“陽方來而交陰,爲天地之初幾,萬物之始兆,而屯紹乾坤以始建,信矣。”
2.時機;
機會。
『史記·李斯列傳』:“胥人者,去其幾也;成大功者,在因瑕釁而遂忍之。”
『漢書·高帝紀上』:“此天亡之時,不因其幾而遂取之,所謂養虎自遺患也。”
『後漢書·王允傳』:“幾不可後,公其圖之。”
宋司馬光『請建儲副或進用宗室第二狀』:“今安危之幾,間不容髮,日失一日,貴在及時。”
3.機要,政事。
宋陳亮『勉強行道大有功』:“不操其心,而從容乎聲色貨利之境,以泛應乎一日萬幾之繁,而責事之不效,亦可謂失其本矣。”
康有爲『上淸帝第五書』:“且俄日二主之事,頗有發明,皇上若俛采遠人,法此二國,誠令譯署進此書,幾餘披閱。”
4.危險。
『書·顧命』:“疾大漸,惟幾,病日臻。”
孔傳:“自嘆其疾大進,篤,惟危殆。”
『荀子·堯問』:“女以魯國驕人,幾矣。”
楊倞注:“幾,危也。”
5.將近;
幾乎。
『國語·晉語四』:“時日及矣,公子幾矣。”
韋昭注;
“幾,近也。言重耳得國時日近。”
銀雀山漢墓竹簡『孫臏兵法·威王問』:“威王問九,田忌問七,幾知兵矣,而未達於道也。”
『史記·劉敬孫叔通列傳』:“通曰:‘公不知也,我幾不脫於虎口!’”
宋陸遊『老學庵筆記』卷三:“椎髻獠面,幾不類人。”
『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九:“你做了不老成的事,幾把我老人家急死。”
6.及;
達到。
淸顧炎武『日知錄·史記通鑑兵事』:“太史公胸中,固有一天下大勢,非後代書生所能幾也。”
淸方苞『陳西台墓表』:“實非兩漢、唐、宋所能幾。”
鄭觀應『盛世危言·技藝』:“夫工藝非細事也,西人之神明規矩亦斷非一蹴可幾也。”
7.通“刉”。
宰殺。
『周禮·秋官·犬人』:“凡幾珥,沈辜,用駹可也。”
鄭玄注:“幾讀爲刉,珥當爲衈,刉衈者,釁禮之事。”
參見“刉珥。”
8.通“譏”。
呵察;
查問。
『周禮·地官·司關』:“國凶劄,則無關門之征,猶幾。”
『管子·問』:“若夫城郭之厚薄,溝壑之淺深,門閭之尊卑,宜修而不修者,上必幾之。”
尹知章注:“幾,察也。”
9.通“饑”。
『逸周書·商誓』:“幾、耿、肅、執,乃殷之舊。”
朱右曾校釋:“『左傳』:殷民七族有饑氏,六族有蕭氏。‘幾’即‘饑’,‘肅’即‘蕭’也。”
10.通“期”。
日期。
『詩·小雅·楚茨』:“卜爾百福,如幾如式。”
朱熹集傳:“幾,期也。”
『左傳·定公元年』:“子家子不見叔孫,易幾而哭。”
杜預注:“幾,哭會也。”
幾②[jǐㄐㄧˇ]
[『廣韻』居狶切,上尾,見。]
“幾”的繁體字。
1.若干,多少。
『左傳·僖公二十三年』:“夫有大功而無貴仕,其人能靖者與,有幾?”
唐江爲『江行』詩:“越信隔年稀,孤舟幾夢歸?”
宋楊萬里『送張倅』詩:“山西勁氣何曾歇,秦漢迄今幾奇傑!”
2.何,什么。
三國魏嵇康『答釋難宅無吉凶攝生論』:“請問亞夫由幾惡而得餓,英布修何德以致王,生羊積幾善而獲存,死者負何罪以逢災耶?”
唐劉長卿『上巳日越中與鮑侍郞泛舟耶溪』詩:“君見漁船時借問,前洲幾路入煙花?”
3.怎樣。
唐李白『送祝八之江東』詩:“君去西秦適東越,碧山淸江幾超忽。”
宋趙希邁『八聲甘州』詞:“幾傷心,橋東片月,趁夜潮,流恨入秦淮。”
4.表示不定的少數。
『水滸傳』第六五回:“哥哥放心,在此住幾日,等這廝來吃酒,我與哥哥報仇。”
參見“幾見”。
幾③[jìㄐㄧˋ]
[『集韻』幾利切,去至,見。]
1.通“冀”。
期望,希望。
『左傳·哀公十六年』:“國人望君,如望歲焉,日月以幾。”
杜預注:“冀君來。”
陸德明釋文:“幾,音冀,本或作冀。”
『漢書·杜欽傳』:“爲國求福,幾獲大利。”
淸顧炎武『吳同初行狀』:“母見之,未嘗不涕泣,又幾其子之不死而復還也。”
2.通“紀”。
年歲。
南朝梁武帝『東飛伯勞歌』:“女兒年幾十五六,窈窕無雙顔如玉。”
『明成化說唱詞話叢刊·薛仁貴跨海征遼故事』:“有一人年幾小,船頭立看。”
幾④[qíㄑㄧˊ]
[『廣韻』渠希切,平微,群。]
1.沂鄂。
器物上的凹凸線紋。
沂,凹紋;
鄂,凸紋。
『禮記·哀公問』:“車不雕幾,器不刻鏤。”
孔穎達疏:“幾,謂沂鄂也。”
『逸周書·器服』:“器因名有三:幾、玄、茵。”
朱右曾校釋:“幾,如雕幾之幾,附纏之爲沂鄂也。”
2.通“頎”。
身長貌。
『史記·孔子世家』:“丘得其爲人,黯然而黑,幾然而長。”
裴駰集解引徐廣曰:“『詩』云:‘頎而長兮。’”
司馬貞索隱:“‘幾’與注‘頎’,幷音祈。”
幾⑤[qǐㄑㄧˇ]
通“豈”。
|